您的位置::津南农业网 >> 五福花

农民日报报道监利县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构建农技服务体系长柄鼠李

时间:2022年07月21日

农民日报报道:监利县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构建农技服务体系

监利县是“湖北粮食第一县”、“全国水稻第一县”。2014年,粮食总产达到30.02亿斤。全年水稻面积243万亩,产量28亿斤,分别占粮食面积与总产的85%和93%。根据这一县情,县委县政府在粮食生产上确立了围绕水稻生产抓、围绕新型主体抓、围绕全产业链抓的“三个重点”,采取以点促链、以链促面、以面促变的“三个举措”,坚持先抓产中、后抓产前、再抓产后、最后抓产业融合的“四步走”战略,大力打造互联互助的生产体系、全面高效的服务体系、三方结合的产学研体系、利益共享的分配体系、安全可靠的保障体系、多方合作的联动体系和准确有效的政策体系等七大体系,通过有效探索,取得初步成效。我们的具体作法是:     以育秧工厂建设为平台,增强生产能力。一是推广水稻集中育秧,扩大粮食生产面积。全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已达到28家,目前在建15家,发展中小型育秧点192个,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水稻产业近3亿元,服务大田近60万亩。带动水稻机插秧达到110万亩,带动土地流转近20万亩,带动早稻、晚稻、再生稻面积共增加19万亩。二是推进优质高产创建,提高粮食单产水平。举办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0个,示范片采取政府引导、部门服务、企业与合作社参与、农户实施的方式,重点推广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优质高产水稻主导品种7个,全县水稻优质率达97%以上,主导品种普及率达80%。中稻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,早晚稻合计平均亩产近1100公斤,比周边水稻平均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,再生稻平均亩产250公斤,为全县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同时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,带动新型主体参与基地建设近50万亩。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应用,增强综合生产能力。利用多种信息平台,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;利用各种机会对农民进行培训;利用多种手段,落实抗灾补救生产技术措施,保证了生产全面丰收。     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手段,增强服务能力。一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,强化公益性服务。县委政府通过政策引导,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,基本形成了县有农业科技指导团、乡(镇)有农技推广站、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服务体系,强化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。二是培植新型经营主体,推进社会化服务。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40家,比上年增加236家;家庭农场2400家,同比增加2356家;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76家,同比增加50家。另外以育秧工厂为依托,发展烘干工厂10家,测土配肥站6家,统防统治专业队20家,农资连锁门店近100家,农机综合服务组织28家,1000亩以上水稻生产基地200多个,注册联社2家。目前正在打造团购团销、网购网销、连销直销等新平台,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。三是鼓励土地多元经营,开展多样化服务。全年土地市场化流转面积增加20万亩,达到80万亩;农民以土地与合作社入股分红经营10万亩;合作社为农民全程成片打包服务15万亩。同时开展产业链上、中、下游三对接活动,推行了“全程式”、“选项式”、“订单式”等多种服务形式。四是发挥政策杠杆作用,开展购买服务。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,确定了以集中育秧、病虫害统防统治、测土配方施肥、代耕代种、粮食烘干代储等为重点内容的购买社会化服务。有效地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率,较好地解决了“谁来种地”、“怎么种地”的问题。同时快速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。     以基础装备建设为前提,增强保障能力。一是大力开展水利建设,增强抵御灾害能力。近年来,监利共争取农田水利项目12个,总投资4.1亿元,实施了大型灌区、灌区水利血防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、大型水闸除险加固、重点泵站、小型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,提高了旱涝保收能力。二是大力开展土地整理,提高土地产出能力。近两年,监利共争取土地整治项目14个,总投资5.7亿元,改造面积达到40.39万亩。加上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发改、农业部门的粮食产能提升、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实施,农田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。三是大力开展项目整合与跟进,实行重点扶持。对除“四保”以外的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整合,共整合涉农资金5亿元。对符合条件的生产基地实施项目跟进,落实了项目跟着流转走,跟着基地建设走,跟着新型主体走。四是大力开展农机应用,提高劳动生产效率。重点采取补贴短板的方式,推广农业新机械。2014年,仅水稻插秧机就新增498台,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.8%,比上年提高5.9个百分点。     以金融保险创新为重点,增强发展能力。一是强化政府推动,拓宽融资渠道。县政府牵头成立了农业担保公司,落实了农业投资公司,通过注入担保基金,按1∶15比例协议撬动金融资本,按2∶3∶5比例实行政府、保险公司、投资平台风险分担,金融机构共启动对新型主体助农贷1.2亿元。二是强化金融支农,提高贷款水平。县政府牵头定期组织开展生产方、加工方、金融方、收储方的“四对接”活动,着力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。对新型主体实行信用采集和评价制度,落实授信额度,创新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新品种、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贷款新周期和便民式的办理程序。三是强化保险落实,保障健康发展。县委政府拿出200万元,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,与人保财险监利分公司及省公司共同探索了水稻秧苗、大棚、农用机械、农用薄膜、种子附加等保险新品种。落实水稻大田保险150万亩,开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专项保险310家,基本实现设施农业保险全覆盖,并争取上级支持,逐步拓宽覆盖范围,降低农业生产风险。

上海治疗甲沟炎的医院

太原铁路医院

yyk

癫痫病专科医院

宋卫东

友情链接